杜国威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成为香港剧坛的巅峰之作
在1992年,杜国威获得一份宝贵的奖学金,踏上前往纽约的留学之路,专攻戏剧。在那里,他创作了一部名为《我和春天有个约会》的剧作。故事背景设定在香港的丽花皇宫,讲述了一代歌后姚小蝶的传奇经历。小蝶从加拿大返港,准备在即将拆除的丽花皇宫举行一场纪念演出,这里曾是她和朋友们开始歌唱事业的地方。
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,东南亚的战争阴影波及香港。姚小蝶的朋友们历经人生波折,凤萍因男友的拖累,最终在混乱的南洋失去生命。而小蝶的心上人,乐队萨克斯风手家豪,虽然两人情深意切,但他意识到小蝶的前途将更加辉煌。于是,他留下了一首名为《我和春天有个约会》的歌曲,悄然离开了人世。
这部舞台剧是杜国威为香港话剧团创作的中型作品,在题材上并无太大突破。上演后却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。场场爆满,加演二十余场仍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,全年吸引了近十二万观众观看。面对这样的盛况,杜国威感慨地说:“这个戏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,包括我自己和许多演员。”他认为,《我和春天有个约会》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有其深层的原因。
笔者认为,“运气”只是剧作者的自谦之词。《我和春天有个约会》的成功源于“时机”和“转变”。临近九七回归,香港社会整体心态复杂,官方口号无法真正安抚市民的恐慌情绪。《我和春天有个约会》的出现,恰恰对香港人形成了一种心理补偿。它唤起了香港人对六十年代繁荣时期的回忆,那段时间,香港社会积极向上,娱乐业也蓬勃发展。剧中的细节,如歌舞厅、渡轮汽笛声、演员装扮和流行曲风,都恰到好处地勾起了观众的集体回忆。
另一方面,九十年代初期的香港戏剧虽然已有一定的发展,但其定位仍然偏向于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阶层的高雅文艺。而《我和春天有个约会》在剧作上的“不足”,反而为不同层次的观众提供了共鸣的可能性。其封闭式的结构、单一的角色设置和华丽的歌舞表演,视觉上轻松愉悦,心理层面上也更接近普罗大众审美习惯。这样的作品在当时的市场中脱颖而出,成为了观众喜爱的佳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