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谈形而上之道(5)
《形而上之道》
扬雄的《太玄》仿佛是对《易经》的一种诠释。其开篇便提到“玄”,一种深邃而又无形的力量,以阴阳为基石,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宇宙论。每一章节都以“阳气”或“阴气”为起点,展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变。
在《易乾凿度》中,孔子提出“易始于太极”,这一理念展示了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。太极是万物的起点,天地、四季、阴阳、八卦等皆由此衍生而来。这种宇宙生成论,融合了儒家的圣人观念与道家的自然法则,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形成与演变。
书中进一步阐释了宇宙处于混沌状态时的景象。在这一状态下,气、形、质已经具备,只是尚未分离。随着宇宙的演变,有形生于无形,最终形成了我们所处的世界。这种宇宙论与《老子》中的“道法自然”相呼应,展现了一种循环变易的模式,甚至可以被今天科学昌明的时代所接受。
郑玄,东汉末年大儒,他注释的《易乾凿度》中,强调了“道即理也”,并进一步阐释了天地气合、化生五物的理念。在他的观念中,“有形生于无形”与“自无极而为太极”都是真实存在的现象。这也说明了在东汉末年,儒家的宇宙论与道家的宇宙论并不矛盾。
在《论语》中,虽然论及“道”的地方不少,但多数都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之道。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对于形而上之道的追求也从未停止。在《庄子》中虚构的孔子年五十一尚不闻道乃见老聃之事,也说明了孔子对于形而上之道的渴望与追求。而《易乾凿度》中的孔子论形而上之道,更是展现了孔子作为圣人的智慧与洞察。子贡在其墓旁筑庐守墓六年,他的行为也展现了对天道的理解与追求。
这篇文章深入了形而上之道的奥秘与意义。通过引经据典,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宇宙的生成与演变,以及儒家与道家对于宇宙论的与理解。这样的文章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,也展现了人类对于自然法则的敬畏与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