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奇特的跪拜之礼
中国千年独特的跪拜礼仪
回溯历史长河,我们在戏剧、电影中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之礼。这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源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。
在遥远的汉之前,我国尚未有正式的凳椅。人们席地而坐,坐在由芦苇、竹篾等编成的席子上。当请客人坐正席时,会多加一重席子以示恭敬。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遵循这一习惯,只不过所坐之物更为讲究。例如周代,每当大朝觐时,五者所坐的席位都铺设得十分讲究。
古代的“坐”,与我们现今的“坐”截然不同。那时人们两膝着地,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,脚掌向外。在接待宾客中,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,古人常将上半身伸直,使“坐”变成“跪”,然后俯身向下。于是,逐渐形成了日常跪拜礼仪。
古人认为,真正的拜礼必须伴随下跪。拜,在古代就是表达敬礼。周代的礼仪对跪拜动作和对象有着严格的规定,包括稽首、顿首、空首等,被称为“正拜”。其中,稽首是最隆重的礼仪,拜者在跪下后,会缓缓叩首到地;顿首则强调急叩头,额触地而拜;空首则是男子的一种跪拜礼仪,双膝着地,两手拱合,俯头到手但不触地。
除了这些礼仪,还有振动、凶拜、吉拜、奇拜、褒拜和肃拜等。这些礼仪各有特点,根据场合和对象选择不同的礼仪形式。
到了汉代以后,凳椅逐渐普及,人们不再席地而坐。但跪拜礼仪仍被保留并演变成等级差别的标志,主要运用于官场之中。如臣子拜皇帝、小官拜大官、奴才拜主子等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。在民间,一些风俗如祭祀、祝寿仍保留跪拜礼仪。还有打千、作揖、鞠躬等礼节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,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,这种跪拜礼仪才逐渐消失。
这千年的演变过程中,跪拜礼仪不仅是等级和尊敬的象征,更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。今天,我们回顾这一历史瞬间,不仅是为了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,更是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。